1401
浏览蒌蒿,亦被称为芦蒿、水蒿、柳蒿、泥蒿、水艾等,是菊科蒿属中的一种多年生或根茎性的地生植物。蒌蒿具有清雅宜人的香气,下部的茎通常呈半木质化状态,而上部则生长着头状花序的分枝。其叶片多为纸质或是薄纸质。众多的头状花序形状为长圆形或者宽卵形,笔挺地竖立着或是稍微有些倾斜。
蒌蒿的花果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至10月份。
关于历史记载部分,中国最早有蒌蒿的记录出现在春秋时期的《诗经》之中,其中有诗句描述道: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⋯⋯”,这里所提到的“苹”、“蒿”、“蒌”均指向的是蒌蒿。此外,三国时期的陆机在他的著作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中对蒌蒿进行了详细的描绘:“其叶似艾,颜色为白色,长度数寸,高度达数尺,喜欢生长在水边以及沼泽地带。正月时根芽会从旁边的茎上长出,正值白色,食用起来味道香甜且口感酥脆,其叶子还可以用来蒸煮成蔬菜。”综合历代专家的解读,我们可以发现,流传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的一句谚语“正月藜,二月蒿,三月四月作柴烧”,与陆机的注释是相互呼应的。
战国时期,屈原在《楚辞·大招》中对这里的“蒌”字进行了解释:“蒌,香草也,可以用于烹饪鱼类食品。”
蒌蒿作为一种蔬菜,在中国已经拥有大约三千年的历史,最早的食用记录可以追溯到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蒌蒿被尊崇为野蔬中的上品。同时,蒌蒿也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,明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其气味甘甜无毒,主治五脏邪气,风寒湿痹、补中益气、促进头发黑色生长、治疗心悸、减少进食量但保持饱腹感、长期服用能够使身体变得轻盈、听力和视力得到改善、延缓衰老、去除体内湿热以及心痛、治疗每月突发的水痢、治疗淋病、利尿通便、开胃消食、杀死河豚鱼的毒素”,这充分证明了蒌蒿的药用价值相当高。清朝吴其濬在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中指出:“蒌蒿,自古至今都被人们食用,无论是水生的还是陆地生长的,民间传说它能够解除河豚鱼的毒性。”
在中国,传说朱元璋在争夺江山时,他的军队被围困在鄱阳湖区康山(今余干县境内)的草滩上,活动范围局限,物质匮乏。一日,伙夫就地取材采摘了一些嫩草茎配合腊肉一起炒,朱元璋悦,食饱,一鼓作气击败敌军,遂赐此野生草名为“藜蒿”,即蒌蒿。每年清明节前后,朱元璋就将蒌蒿等野菜作为贡品来享受,“藜蒿炒腊肉”也成为中国南方的一道名菜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356173951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